长久以来,焦点讨论法为公益领域提供了一种有效对话与合作的基础方法,被许多先行的协作者广泛应用于公益组织里面,例如团队建设、复杂社会议题的探讨、和促进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共识及协同等工作中。
(????ps. “有效提问-焦点讨论法”工作坊现正接受课程预报名优惠,欢迎点击2024年善导课表了解详情:《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有协作的能力》)
为了支持这些先行的协作者将普适的协作基本方法论带给更多的公益组织和公益从业者,善导公益发展陪伴与支持了以下7位公益领域内资深的协作者,参与了“ ToP(参与的技术)焦点讨论法单一方法论指导师”的正式认证,并且全员通过,成为全球首批认证方法论指导师,获得了该方法论版权课程及方法论指导的资质,具体名单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图片说明:焦点讨论法单一方法论指导师认证现场合照,图片来源ICAA
祝贺以上的7位伙伴,未来他们将和善导继续紧密合作,协作带领2024年不同主题的课程开展,持续推动方法论在不同社会议题中的应用与发展。✍️
尤其是“有效提问—焦点讨论法”工作坊,因善导协作团队成功获得该方法论的指导资质,工作坊首次正式纳入善导2024年度课表,成为今年协作课程开展的一大亮点!感兴趣的伙伴请关注近期善导2024课表安排,戳这里了解更多????
善导也会努力持续寻找和联合更多的合作协作者,共同用协作技术支持和赋能更多公益伙伴和组织。????
????
更多有关焦点讨论法的知识背景
焦点讨论法(Focused Conversation Method)是由美国学者卡尔·韦斯特(Carl R. Rogers)和萨姆·卡恩(Samuel J. Kaner)共同开发的一种会议和讨论技术,也是ToP技术中最广为人知且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旨在促进有效的、全面的和有意义的对话,以便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复杂问题、作出决策,并达成共识。
另外,ToP技术(Technology of Participation,也译作参与的技术) 是目前最广泛传播、被国内外引导者/协作者所学习和实践的、促进团体用参与式的方式共创的方法论。其以强大的方法和流程旨在帮助人们超越本位,和对本能的依赖。团体得以通过有步骤的引导方法产生对话,从而获得清晰和整体的思维、更有洞察性的决策、以及更被理解的共识基础。
背景回顾
作为公益领域的协作者,善导在过去多年致力于运用“协作”(Facilitation)等团体推动的技术去推动组织、社群和社区形成有效共识来促成改变。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在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内,只有合作才能共同解决复杂问题,只有通过有效的对话才能开启持久的合作。因此,我们逐渐把注意力放在如何促成“有效对话”(Dialogue)上面。我们希望以“对话实验室”作为一个载体来凝练、呈现,并向行业展示关于对话的实践。
对话实验室是什么
为了解对话实验室的起源,我们邀请到对话实验室创始人之一的大头做了一次访谈。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善导从“协作”延伸到了“对话”?下面,让我们乘坐这一趟30min的文字旅程来看看吧!
对话双方
苏苏:协作者,教育工作者,善导公益发展“对话实验室”项目主理人
陈志君(大头):善导公益发展总干事
本期看点
ꔷ “对话”开启的契机?
ꔷ “对话”与社会的联系?
ꔷ 对话实验室的属性有哪些?
ꔷ 个人使命与对话实验室的连接点?
“对话”开启的契机?
Q
苏苏:善导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协作”,这是最核心的标签。好奇为什么善导会在探索一些看上去与“协作”并不那么直接相关的东西?比如“协作式领导力”和“对话”。而“对话”是由于什么契机开始的呢?
大头:善导的关注点是如何运用参与的方法去促成合作和改变,而不仅是某一项协作技术的普及。我觉得“对话”可以理解为“协作”的延伸。
从我个人而言,最早对这个产生感触是2019年时,我参加了 ICA(文化与事业学会)的课,当时学的是团队共创与焦点讨论法。在那里我做了一个课堂实践,在30分钟内带领30人,用焦点讨论法的方式去做前一天活动的回顾和思考。
结束之后,导师团给了我一个反馈,“技巧很好,但流程本身没有切合到对话的动态,对话消失了”。这给我很深的触动。我的目的是让一群人好好地回顾,可最后变成了参与者只是在被动回答流程,这不是我期待中的共同思考的状态。
那时我便了解到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大家可以有充分的对话。我不希望自己的协作就只是一味运用协作技术的,或一步一步cue流程。两年后,我又参加了ICA的深度汇谈工作坊、朝邦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朝邦”)的“对话力”的工作坊,并且看了一些对话的书。我发现当我从协作进入,把关注点转向增进对话的品质的时候,一个新的世界被打开了。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社会对话”是协作者可以发挥的一大领域。2019年,当我完成了国际引导师协会的认证之后,我和Heaven跟当时的两位认证评审、朝邦的两位发起人Jackie和Jorie有过一次长谈,两位老师当时提了一个说法:对话是在拆墙建桥,把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的有形无形的墙壁拆掉,再搭成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通往彼此的桥。我们被这个比喻深深地吸引着,并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件事的一部分。
“对话”与社会的联系?
Q
苏苏:大头在 2019 年与 ICA 、朝邦的缘分,我理解是帮助你促成了生命状态的转变,对一个东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你提到善导关注的是合作与改变,那你觉得对话和社会改变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大头:第一,对话首先意味着了解与我不一样的生命的一种好奇心。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多个性化、差异化的环境,我们需要承认人与人之间有着不同的状态和诉求,并且带着好奇去探索。
第二,对话意味着我们带着相互学习的心智去处理差异,并且从差异中学习。我之前在TEDx的演讲里面有提到过单向控制和相互学习这两种心智模式,前者是一种控制和消除的思路,后者是理解和尊重的思路。透过对话,我们会发现并不需要通过一个严格的、自上而下的指令来消除这些差异。只要我们承认差异的必然存在,我们就会有很多创造性的出路。
最后,对话是一种探寻整体的尝试。所谓的整体,比方说我跟你对话,不是我,也不是你,而是“我们”,这个概念是非常关键的点,也就是超越个体本位。如今涌现的很多社会问题,我们只有立足于更大的整体,让不同的人和群体一起围绕着我们共同想要的未来投入心力,这样才有可能变好。
总的来说,面对差异,用相互学习的心态去走向彼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种整体感。
对话实验室的属性有哪些?
Q
苏苏:我觉得这个例子还蛮生动的,它让我想象到一个画面,水落下的时候,会分散成水滴,水滴会很快散开,与来自不同方向的水滴汇聚,形成更强的力量,加快降落的速度。
刚才讲到输出的价值,对话实验室作为善导的一部分,传递的价值和善导的价值观是相融合的。那么,对话实验室想输出的价值是什么样的?站在机构层面以及你个人的视角是怎么看待的?
大头:对话实验室想输出的价值,可以理解为超越边界和超越差异的尝试。
Q
苏苏:当边界和差异在流动的时候,你是如何感知它将流向哪里?
大头:边界与差异最终会流向一个整体。我们不应该企图消除差异,边界和差异是一直存在的,我们要努力的是超越边界带来的局限,站在整体来思考和行动。我记得当时我在读书的时候,很多教育家在探讨 crossing the boarder “超越边界的教育学”。教育的一个功能是帮助人面对边界和差异,透过这种相会,一个人可以觉察自己的处境、觉察ta人的处境,觉察我和另一个人共同所在的社会处境,从而选择一种尊重自己、尊重ta人、也能照顾整体的行动或解决方案。对话实验室是一个象征性的行动,在告诉大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好好地面对差异,并且去超越它,这是一个很酷的事!
这个意象其实也是被你所激发的。那次我们在办公室聊对话实验室1号和n号时,有一个“房子”的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那之前,我其实不知道这个实验室到底是什么样的。但在那个画面出来之后,我感觉它是一个标志,或者说是一个旗帜?在启动派上面大家还提到像插件还有其它的一些想象,我觉得这是在此方向上的进一步延伸。
图片来源:启动派视觉记录(长歌绘制)
大头:对话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发生。但我刚才想到一个画面,当人们或组织要面对一些困难的对话时,可以从对话实验室获得勇气。比方说大家知道这事很难,但也愿意去超越与尝试,这里的勇气有一部分会是对话实验室给到的。
Q
苏苏:其实我在想,当公众在聊到对话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生活中关于对话应用的场景。如果这个事情放在善导的话,会有善导想要关注或聚焦的部分。刚才我听大头说是公共性,所以我在想这就是善导或现在衍生出来的一些项目想要流向的方向。
大头:“公共性”是善导作为一个公益组织的价值所在,也是我们成员得以凝聚在一起的凝结点。我们有两位同事自己出来创业,有做亲密关系培训的、有做视觉引导的,他们很相似地都带着公民教育的意识去做。在他们的产品里,既包含了增进个人表达能力、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也包含了普通人作为公民参与到社会中的一些重要能力。
为什么善导当年一直没有做非暴力沟通,而只是做冲突调解?我们邀请过的非暴力沟通老师所做的工作坊也是在谈冲突调解会多一些。这是因为我们感觉到善导作为一个公益组织,它的公益属性,其实是要回应社会公共的善。事实上,没有脱离公共面向而单独存在的个人,我们都是在社会结构下的个人。那么在个人有余、公共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就专注做一点公共的事情吧。
个人使命与对话实验室的连接点?
Q
苏苏:其实在我加入这个项目的时候,听起大头和 heaven 在谈善导或成立对话实验室的初心和意图时,离不开的关键词就是公共性。刚刚已经从机构、组织、项目的视角聊完了,我好奇从大头的个人使命出发的话,跟这个项目的连接点是什么?
大头:我个人使命是帮助人和组织在自我把握中绽放潜能,共同促进社会的幸福。对话其实是绽放潜能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感觉对话实验室会跟我很亲近,没有违和感。
Q
苏苏:我觉得这个使命里面可以包裹蛮多东西的,那大头会想要在对话实验室里会想做些什么具体的事情,去回应使命的召唤吗?
大头:在做所谓正经事之前,我第一个想法是搞点“创作”。比方在对话实验室的001号里设一张理发椅子,一边理发一边对话。我还想过像著名的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Christo)夫妇把凯旋门包起来那样,把001号用一块布包起来,然后我们就在布里面对话,当然这个只是形式上的创作,我觉得可能会挺欢乐的。总的来说,那是一些超越边界的、探索性的、实验性的东西。
苏苏:我想我们今天可以先停在到这儿,也留出一些想象的空间。从刚才的对话中,我感知到,“对话实验室”在善导这个场域的定位,是作为一个开源共建的项目,我们会期待它是一个基于公共议题探讨的对话空间。我们很欢迎更多想要创造对话,促进社会正向改变的伙伴们,加入到“对话实验室”共建的事业中来。
对话实验室专栏
✺持续更新中
ps.敬请关注下半年善导最新课程活动
-End-
联系我们
善导十多年来培训了超过1000名各地区/议题的协作者,期待未来联结更多伙伴,共同践行参与、公正、平等、多元、赋权等公益行动者理念。如果您认同我们,诚邀您参与每月小额捐赠计划,您的支持将帮助我们未来更好地发展和陪伴协作者社群伙伴、催生本土知识和前沿实践、支持资源稀缺的协作者学习与行动。
作为扎根于中国公益行业的专业协作者,成立十多年来,善导专注于研究、运用及推广以协作技术为主的参与式手法,促进个人的转化、团体的培力及社会的前进。
近五年,我们每年为近30家政府部门、国际组织、基金会、NGO、社工服务机构及企业提供服务,至今累计服务公益伙伴机构的数量超过200家及超过20个议题网络或跨组织合作行动。
合作组织/跨组织覆盖教育、环保、社区发展、特殊人群、公益行业推动等领域,善导始终致力于为投身社会公益行动的跨组织合作/组织提供高质量的协作支持,提升组织合作能力、增进参与效能、凝聚关键共识。
六 大 共 创 会
推动对话,凝聚共识
更多详情请点击:
将协作文化融入组织/跨组织合作的文化中
照片来源于合作伙伴: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福州市鹏辰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小鹏公益基金会、阿拉善SEE基金会(注册名为: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广州一土团队、友成基金会、海南智渔、壹基金、湖畔魔豆基金会、万科公益基金会、国际计划、乡村儿童美育网络等,特此鸣谢。
-End-
善导是一家为公益组织、公益行动者提供参与式培训、会议协作、团体成长及课程开发服务的专业支持型机构。我们研究、运用及推广以协作技术和应用戏剧为主的参与式手法,促进个人的转化、团体的培力及社会的前进。
导语:
本文将带大家理解“参与式学习”那些被反复提起、不可不知的基础概念,内容节选自善导《让参与更容易——流动人口社区协作者指引》手册。
另外,近期善导参与式学习协作基础工作坊招募【广州&上海】正接受报名ing,早鸟优惠即将截止,敬请留意噢~
如何理解参与?
为什么需要参与?
在我们的想象中,参与有不同的层次,以一个流动人口社区的妈妈为例,参与的层次,可能是以下的:
๑ 作为参加者,偶尔参加活动;
๑ 成为了定期参与到活动中的活跃的参加者;
๑ 开始承担活动中的一些工作,或成为志愿者;
๑ 开始表达自己对活动组织的想法;
๑ 成为了活动的组织者或核心的志愿者;
๑ 培养和带领更多的志愿者;
๑ 开始关注活动之外的、社区的其他公共事务,对社区 / 社群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参与其中;
๑ 成为社区的领袖,推动社区的改变……
还有层次更深、范围更广的参与,读者也一定有自己对参与维度的理解和想象。在这里,我们希望通过这条路径,来呈现我们的思考:
当在谈参与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不同程度的参与,我们对参与的路径是否有足够的想象来帮助我们架设工作的发展?事情的达成需要人的参与。社区 / 议题的改变,往往伴随着人的发展和改变,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当谈论参与的时候,我们需要带有“人”和“事”两个维度。
协作是什么?
协作,是推动和实现参与的方法论。在英文中,facilitate的原意是:让(事情)变得更简单、更有可能。
在《发展协作能力的艺术》一书对协作的定义如下:协作是帮助小组以团队的方式运作, 通过有意识的程序设计,帮助小组有效达成目标的过程。
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观察,回到参与的领域解读,我们对协作做了延伸的解释:人们以团队的方式运作,在共同行动的过程,特别是在议事讨论、学习的场景中,通过有意识的程序设计,人们可以更容易参与进来,达成议事或学习的目标的过程。
在参与讨论和决策的过程中,人们开始学习自我表达、聆听和理解他人;打破思维的局限、发展和探索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促进形成更紧密的关系;参与到共识和决策的形成过程中,将更好支持人们在行动中的参与和共同承担。
因此,在行动中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发展个人能力、集合成网络、共同发展、共同支持、形成合力回应和解决共同面对的问题。
参与式学习工作坊
参与式学习工作坊(Training of Trainers,简称TOT)是学习协作的基础课程之一,完整的课程授课时间为4天,共计授课时数为32小时。
四天里,参加者体验共创学习过程,也在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协作者——探讨协作者如何与参加者进行连结、如何看到参加者的状态和需求、如何创造对话共创的场域,让参加者增长知识、提升自信和能力。
如果您正在寻找体系化的参与式设计手法培训,希望借此盘活团队、激发参与,形成自我驱动性强、需求层次清晰的方案并推动落地,与团队协调度过风暴期,那么这场工作坊就是为你而来!
如何从一场协作培训开始,带动社群中“人”与“事”的正向循环?
学习伙伴反馈
“很多知识点以前只是局限于头脑中,这次真实地体验到了参与式学习项目中带领者的角色和功能,并对学习体验圈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在四天里,还学到了作为协作者在带领过程中可以使用的游戏、和工作坊设计的各种方法,也看到了很多丰富多彩的人,感觉到对自己和ta人的理解更多了。”
——郭娟 (认同人本主义理念的家长教育工作者)
“以往无论跟工作伙伴还是身边朋友探讨事情,会带着一种想法,‘我是这么想的,我希望你也这么想。’这个工作坊会让我意识到,要相信跟你一起探讨事情的伙伴。”
——小何(乡村教育公益领域从业者)
“谢谢这四天大家一起创造的氛围。我还在思考,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给别人、给自己贴标签,我们脑子里有很多预设,在‘我’的概念里本能地贴了很多标签。但是这四天,都让我在学习去掉标签,回到原来的状态、不带任何思维和想法地去创造学习、参与的过程。
可能培训结束后,我脑子里这样的新概念,在未来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巩固、实践。但我也在想,可能学会简单的流程、带领工具和手法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改变了脑袋里的想法。这一次来这里学习,我觉得很值得。”
——圆颂(做精神可持续的推广,通过讲座/分享/沙龙/课程连接不同的人)
“我很开心,四天培训完成后我的‘梦想’实现了,我收获了一份工作坊方案。这几天我慢慢地打开,从第一天的‘观察’、第二天的‘舒展’、第三天的‘放松’,到最后一天的‘真正收获了’。我收获到了大家给我的支持、我也看到过程中每个伙伴的创造力。”
——李玲(社区工作者、儿童早教师)
“写工作坊教案时,能更多体察教案背后的东西。以往遇见什么困难,更多是想使用什么工具,是在一个to do的状态。通过这次工作坊,我感觉到to do背后是to be。协作者不只是做到ta,而是成为ta。
让协作照见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照见我们是带着什么样的思维或价值观,去跟他人交流。我想通过不断地to do,达到to be的状态,让协作更加行云流水。我想这会是非常长的修炼过程。”
——结香(乡村教育公益领域从业者)
-End-
善导出品协作手册
欢迎对协作感兴趣的新朋友添加客服展展
加入交流群或咨询服务合作
技术发展
2024年全年课表发布
在直播过程中,连麦了过往公开课学员伙伴zoe、小正和杨智文,和大家一同分享有关协作公开课的知识、经验和心得,手把手讲解如何选课,帮助大家找到自己的心水课程。
???? 敬请关注:善导2024年课表公布 | 在不确定的时代,拥有协作的能力
获取全程直播回放
组织服务
图片说明:桂馨基金会共创会现场,协作者们为团队梳理了与机构使命、愿景的共鸣,产出了机构2024年度的整体工作目标与计划,图片来源于桂馨基金会。
图片说明:为中国而教·教育观共创工作坊现场,旨在促成团队教育观整体落地的层次与计划,图片来源于为中国而教。
图片说明:广州一土团队内部共创工作坊现场,图片来源广州一土。
在为中国而教·教育观共创工作坊上,简直要逼出大家的浑身解数,用了很多方式帮助团队开展一些“上层建筑”的讨论,团队觉得充实有成果但不烧脑。一些关于组织文化、价值观、理念以及所谓领域共识等等的讨论,都可以通过这个工作坊的基本框架和活动思路去实现。
另外在广州一土团队内部共创工作坊,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对话了理念、共学了参与式决策的层次、还用行动学习的模式去支持团队解决真实迫切问题,参与者的能量之高确实有点惊人,我们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协作者团队心声
用协作激活个体与团队,用协作促成可持续的合作,欢迎与我们联系: 合作洽谈必看|善导能为组织提供的五大服务
公益行动者支持
面向协作式领导力实验室一期和二期的伙伴,今年我们发起了跨越农历年、为期 13 周(共 3 个月)的《领导的勇气》线上读书会,参加者们将在每一周跟着书的章节探索和实践个人领导力,进行领导力挑战的对话。
图片说明:上图为书中的领导力罗盘
期间迸发了很多精彩的对话和思考,以下摘录,来自参加者关于第二章《清醒看待生活》的现场,与大家分享:
1、不逃避现状、对现状说“是”,意味着什么?
从控制到主导:有助于内心发生重大转变;
面对冲突,自己会有很多的挑战——对自己的理解和内在需求的确认,产生更合一的内在力量、更能行动、更能产生新的对话;
逃避分两层:外在逃避,内在逃避。逃避内在危机后,可能还会在之后不断出现,这也是一种提醒。
2、作为一个领导者,学会“清醒看待生活”能如何帮助到自己?
不让自己陷入,而是有意识地往外抽离;
在复杂的细节里抽身,给自己多一些提醒;
回归自己,是“人”而不是某角色,某个位置;
回到理性的状态,看清现实的问题是什么;
既看到外在危机,又能看到内心深处的地震,帮助我们看清楚什么是真正需要面对的问题。
3月27号,CDI课程正式开班,课程吸引了多名促进多方合作的来自不同领域、希望以协作促进多方参与的行动者与协作者。本课程教授以协作者的视角使用的高度场景化的技术和方法,为涉及多方合作的团体、社群和社区赋权提供相关工具和流程。
未来,善导将长期推动 CDI 课程技术的本土应用及发展,并希望培养出有扎实的方法论基础的实践者。
3月24日,为期四天的广州场参与式学习·协作基础工作坊(简称TOT)圆满落幕!16位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伙伴们相聚一堂,有来自社区创新领域的行动者、服务乡村妇女&青年儿童&医院患者的社会工作者,还有从事多元性别议题领域及开展社群发展相关工作的伙伴们,大家在连续高密度的体验学习与实践练习中,彼此激发、共同创造,度过了完整且丰富的四天协作学习之旅。
3月30日~31日,剧场游戏基础工作坊满员开班,通过学习用游戏的手法进行相关主题学习、议题探讨和人的教育。协作者欧怡雯带领我们所玩的那些游戏可能很简单,但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这些好的体验让我们更加理解游戏,同时让我们更有信心地去设计和分享自己的游戏,帮助自己更好地去教学和应用。
向上滑动阅览公开课学员伙伴心声:
——TOT学员伙伴:梁紫惠
——TOT学员伙伴:苏泳文
——TOT学员伙伴:官蕾丹
——剧场游戏基础工作坊学员伙伴:王旻若/阿若
——剧场游戏基础工作坊学员伙伴:刘倩(盒子)
——剧场游戏基础工作坊学员伙伴:孔玉晴
善导要定期开直播啦!
2024年协作者对谈分享系列直播第一期:遇到外星人,你会怎么协作?
协作涉及方方面面的领域,话题多多。今年,善导计划邀请经验丰富的协作者和过往善导公开课学员,共同推出视频号系列直播,与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协作实践,分享协作经验。
在3月13日的第一期直播中,我们特别邀请到资深教育协作者袁祺(嬷嬷),和往期善导参与式学习工作坊的学员堇然和杨智文三位嘉宾分享了自己与善导参与式学习工作坊结缘的渊源,分享了很多有趣的协作实践案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参与式学习的手法之于她们每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程度的意义。
获取全程直播回放
善导ers的节日小福利~
三八妇女节,女同胞们开心放假半天!机构的行政同事还贴心为女同事们准备了一份节日花束的惊喜,在繁忙工作中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窝心的问候和温暖的支持。
-End-
体验共创学习全过程,有效应对各种培训教学场景,真正地支持人的成长:参与式学习协作基础工作坊
走出对与错的二元对立,理解「我们」,洞察整体,学习对话的能力,撬动个人和集体的改变:线上对话力工作坊
颠覆传统,探索更好的议题教育,目前剧场游戏进阶工作坊仅剩两席,名额先到先得,赶紧报名啦!
欢迎对协作感兴趣的新朋友添加客服展展
扫码加入善导协作交流群或咨询合作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对当下产生强烈的无力感和割裂感。尤其公益行动者们,一方面看不到自己的工作在更大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另外一方面,也在日益繁杂的工作中变得只关注眼前的事情,而失去了与自我、他人和世界的联结。
此次深度生态学·超越小我的行动者进修营,主要面向:
•想要持续精进协作/引导内力的协作者;
•通过行动促进社会转化的行动者;
•关注乡村或自然环境相关议题工作者;
•希望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开展工作的教育者......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为行动者充电的工作坊——不管是身体上、能量上、还是意识上的。我们将连结到更大的世界,突破「我」的边界,结合「生态视角」,重新定义「我是谁」,从而获得更开阔的视角、更有滋养的关系、产生更有力量的行动。
在为期三天的工作坊中,我们将会经历:
每天的冥想、身体练习,帮助建立更好的觉知;
在自然中学习与自己、与伙伴、与其它的生命相处,打开感知建立连接;
看见「我」的存在、同时深度体验生命之间的联系意味着什么;
探索了解目前的生活方式、发展模式在不同层面所产生的影响;
重新思考以什么样的视角回应当下情境和行动。
我们将收获
1
一个更有能量的自己:从伙伴和自然中汲取修复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心的新的力量;
2
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带着共同的理解和相互支持;
3
让行动更有力量:带着新的关系视角视角投入到行动中;
4
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了解「参与」以及为什么需要通过「参与」和「合作」回应当前社会和发展的问题。
上图为Joanna Macy 提出的转化的螺旋
本工作坊也将依据此螺旋而设计
深度生态学:由挪威哲学家阿恩·内斯(Arne Næss)于1973年首次提出。深度生态学认为回应当前的生态和发展问题,需要从整个生态系的角度理解生命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他人、社会,特别是自然的关系,我们需要回到整体中思考彼此的关系与发展。2012年,系统理论和深度生态学者乔安娜·梅西(Joanna Macy) 在其出版的书籍《积极希望》里面把深度生态学的理论转化为支持人们深度体验、在自然中打开感知、通过与自然的连接重建对世界、对关系的理解的过程,因此她也把这个过程称之为“重新建立连接的工作”。
工作坊日程
协作者介绍
导师
Om (Sunisa Jamwiset Deiters, 泰国)
Gaia Ashram(亚洲盖娅学校)创始人。曾在曼谷附近的翁莎妮特生态村生活8年,接受了协作者的训练,并开始以此身份工作。从2008年开始参加翁莎妮特举办的生态家园设计课程。离开翁莎妮特之后,她在一个叫做Panya的朴门社区生活和工作。这些年一直在参与支持全球生态村联盟新生代网络的建设,带领生态家园设计课程(作为盖娅教育的一部分)、入世精神课程、协作者的培训。曾为NGO工作者、青年行动者、国际学生、孩子和教师提供课程带领,善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尤其精于深层生态学和自然连结。
???? 更多关于导师Om的故事介绍:《和盖娅一起,让生命重生》
助教
Heather
(教师、可持续生活倡导者)
朴门永续设计实习设计师,城市可持续生活倡导者,故事种子计划、春田计划协作者,舒马赫学院转型经济硕士。
翻译
Heaven
(善导公益发展联合创始人、CTF认证引导师)
2015 年在泰国第一次接触和学习深度生态学,2017-2020 年,参与到泰国觉醒的领导力课程(Awakening Leadership Training)项目,有机会持续学习深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及其其它相关知识。同时在 2019年开始,尝试把在泰国学习收获和启发应用到在善导的工作场域中。在这次工作坊,将担任现场翻译。
时间地点
⏰
时间
5月18日周六~5月20日周一
共3天
????
地点
广东省中山市五桂山逍遥谷耕读心园
耕读心园
广东省中山市城桂公路与槟榔山路交叉口东北方向1310米左右
学员反馈
一是关于生命内在价值的相信。我是一个很害怕停下来的人,我甚至认为人是不需要停下来的,因为停下来意味着没有价值。在生态营的那几天,每天都会有时间在自然中放空,当有机会什么都不做、放空的时候,突然感受到那一刻的自己如此珍贵,且不因为“我”做了什么。我开始感受到“(哪怕什么都不做)我自己的存在本身就很有价值”。带着这样的状态,深层的相信慢慢浮现出来。
二是关于万物互联,以前觉得万物相连是一种理理性层面的认知--我认为应该是这样,但脑袋中能够想到的只有一些大而空的东西。只有工作坊中才真正地体会到:人类的生命和其他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生命之间有内在联系的。它开始成为我的相信。带来的变化就是从工作坊回来后,当我跟很多不同行业的人聊天的时候,我开始看到这样的相信也在帮助我更能够找到更深层的沟通的信任。
三是个人痛苦与使命的链接。以前我认为我个人的痛苦是我个人的事情,工作坊的过程让我有机会把自己的痛苦放在整个社会发展,或者整个世界的发展当中去看。我看到了造成痛苦的原因是多样、且原因的背后都是有关联的。乃至于也加深了我对参与式的无比的相信:一个社会问题的背后是有无数的原因,这些问题关系了很多不同的人。
我希望从我们机构开始,有更多的伙伴能够去相信:一个社会上的问题不能单靠很有能力的人,而是这个社会背后他千丝万缕的联系的那些相关的人就应该一起参与与行动。
——????饭饭(范南兰) 重庆市南岸区益友公益发展中心 秘书长
深度生态学鼓励我们看到原住民的智慧,向他们学习如何与自然保持平衡、和谐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共生的文化。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练习深度体验和深度追问,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感受与觉察,以新的视角看世界,并带着感激与尊重继续行动和前进。
此次学习让我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更加有信心,因为云南乡村之眼乡土文化研究中心的使命是:助力自然保护与文化发展行动者,用影像记录、传承和传播乡土智慧。当我们用影像作为工具强化了这些智慧的重要性,或许就真的能实现“让现代看见乡土 让乡土启发现代”的美好愿景。
随着众生的言论,在一切照旧的工业增长社会和大解体中,我们来到了大转折,大转折代表着一个让生命得以持续的社会,其中有三个维度:采取行动的抗争、转化生命根基的某种系统的改革重建、重塑意识与价值的重新想象。我们同时处在这三个维度之中,带着对个人的反思我们也都有各自可以更有链接的某个部分,从“小我”到“生态我”持续转化。
最后OM分享到:行动与价值的一致性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行动与意识的统一也在于我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我们是谁,从那个“内在的源泉”。我想,那个内在的源泉就是觉知到一切生命本身后建立起来的新视角。
——???? 《深度生态学工作坊回顾|在自然之间》作者:种子
报名费用及方式
备注说明:
费用包含工作坊培训费、材料费、 广州-中山往返交通费、食宿费(包括5月17日~20日下午),无需住宿的伙伴,可以直接跟工作人员沟通扣除食宿费(250 元/天);公益伙伴价专为就职或受薪于非营利组织的伙伴设置,有余力者可自选公开正价缴纳。
善导工作坊退费规则:
1、工作坊开始两周前提出退费申请,可全额退款。
2、工作坊开始1~2周内提出退费申请,扣除缴纳费用的20%作为筹备成本。
3、工作坊开始1周内(含1周)提出退费申请,扣除缴纳费用的50%作为筹备成本。
4、除提出退款申请外,开课前可转让学习名额或参与同年度其他课程,但开课后不予退费。参与同年度其他课程时,若该课程价格与原课程有差价,按多不退少补原则。
5、由主办方原因导致的课程取消,全额退费。由于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工作坊取消,扣除缴纳费用的10%作为筹备成本。
奖学金支持
我们向往实现公益社区中的互助互惠,非常想要参与本次工作坊但受限于学习经费的公益伙伴,可申请由善导月捐伙伴提供的奖学金支持。奖学金名额为2位,每位资助金额为500元/人,需承诺全程参与工作坊的学习。
申请流程
1.填写工作坊报名表,后续联系支付费用;
2.填写奖学金申请表,识别以下二维码即可;
3.等待工作人员审核及奖学金申请结果公示;
4.完成工作坊全部学习后将发放奖学金。
❤️
再次感谢善导月捐伙伴对全年奖学金的支持
-End-
欢迎对协作感兴趣的新朋友扫码添加客服展展
加入协作交流群或联系合作
善导是一家为公益组织、公益行动者提供参与式培训、会议协作、团体成长及课程开发服务的专业支持型机构。我们研究、运用及推广以协作技术为主的参与式手法,促进个人的转化、团体的培力及社会的前进。
——支持我们——
善导十多年来培训了超过2400名各地区/议题的协作者,期待未来联结更多伙伴,共同践行参与、公正、平等、多元、赋权等公益行动者理念。如果您认同我们,诚邀您参与每月小额捐赠计划,您的支持将帮助我们未来更好地发展和陪伴协作者社群伙伴、催生本土知识和前沿实践、支持资源稀缺的协作者学习与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