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组织合作”经验报告正式发布!带你看懂2023跨组织合作行动经验交流会
一小群深思熟虑、坚定不移的人能改变世界!永远不要怀疑这一点,因为历史向来如此。
——玛格丽特·米德
2023年11月21日,由广州善导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简称:善导)和北京市银杏公益基金会(简称“银杏基金会”)联合举办的跨组织合作行动经验交流会在深圳圆满落幕,来自多家组织和不同领域的行动者们参与到了此次交流会中来。本次交流会旨在和组织和行动者进行对话,探讨合作之道,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思考,打开对未来行动路径的新想象。在此期间,来自不同机构的代表分享了各自研究的一些观察和洞见,分享了领域内相关的前沿动态,对跨组织合作报告进行了详细的解读。通过现场开放讨论环节,参与者们对于不同形态的多方合作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ps. 关于更多现场动态可移步善导视频号主页获取直播回放为什么善导会开始关注跨组织合作?举办这次组织合作行动经验交流会?——这源于善导的使命愿景,善导认为一个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需要透过广泛的合作达成的,每个人、组织、社区都有权利、有责任、并且有能力参与其中。无论是解决社会问题、还是倡导社会价值、还是建设理想的社会和社区,相信“大家一起共同行动”是非常关键的。善导的诞生就是一个跨组织合作的行动。当时善导是一群来自广州不同志愿者组织的管理层,其中有的也兼任培训团队的负责人,有的则是组织内的知识管理者。大家愿意打破机构间的“墙”,共享各自机构的实践知识,同时也开始搭建起知识生产与分享者之间的交流平台。于是善导每年面向广州做一次大型的知识分享活动——“义工成长日”,由各个组织代表共同组成筹备组、每个组织出人出力出资源,一起举办的。“义工成长日”一共做了五届,善导是在第三届的时候才正式成立组织的。现在来看,善导的发起人来自不同的组织,“跨组织合作”也许是善导的某种“底色”。(以上摘自《当我们在谈“跨组织合作”时,到底在谈什么?》点击题目即可跳转阅读)善导联合创始人兼现场协作者Heaven也说到,前期善导通过一些合作的机会,支持了一批本土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的成长;后来通过与越来越多的组织进行合作,为组织提供培训服务,从2013年开始通过参与式的方法进入网络,为网络提供共创服务;再到2019年,正式把“跨组织合作”作为真正进入参与场域的载体,通过协作和对话等手法,让跨组织合作更易见。2022年,得益于“百个计划”的支持和资助,善导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跨组织合作探索工作。在此期间,善导除了为一些议题网络提供协作服务之外,也对议题网络伙伴包括资助方和行动者进行了调研。同时,团队内部也进行了大量的知识产出工作。此次交流会得以举办,完全得益于过去与合作伙伴的联系,也得益于支持善导的所有机构。
此次交流会上,银杏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以“'合作'解决社会问题”为主题,分享了银杏为什么关注“合作”,还有跨组织合作相关的一些现有概念体系,包括对国内现有的一些现状观察分析等等。伯驹提及,关注到“合作”第一是因为银杏伙伴的合作需求。银杏伙伴所在议题背景多元,如果产生合作意向,落实到实质行动上,一般需要资金支持。第二则是基于当下的社会情境分析,“单打独斗”仍是民间组织回应社会问题的行动常态,需要推动更多协同行动。与此同时,对于一系列加剧且多变的社会问题,公益组织由于自身能力有限和缺乏长期支持,以“单打独斗”作为行动的常态,难以彼此形成真实合力,更难以与社会各方实现有效“博弈”与“协同”。由于这些弱点, 大家无法以可持续、可复制的方式和必要的规模,积极、适当和有效地参与社会建设,并为解决社会问题做出长久贡献。伯驹认为,未来社会及如今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是如何形成“强协同”,所强调的不是强大的单一组织,而是不同组织、不同人员和利益相关方,在面对共同关注的问题或者触及到共同利益或价值时,能够快速形成协同,以推动变革。然而,这种协同看起来容易,但实际需要大量的准备和练习,和长期的实践,可能涉及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公益组织等不同主体。在自下而上的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都需要更多地进行实质性的合作,单单追求某个组织的规模扩张或筹款数额,未必能够真正地解决根本性问题。如果一批组织、行动者或非组织的网络,能够看见彼此,形成共同问题分析和共识,以及共享一定的愿景,不同的力量就有可能联合起来,共同推动长期的社会改变。总之,形成有效的“强协同”机制对于未来的社会和问题的解决都非常重要,而这方面需要长期积累。这也是银杏在战略上推动更多“合作”和协同的原因——希望形成“更容易协同解决社会问题”的环境。除了“跨组织合作”概念,伯驹还分享了一些与之相关的基于实践的方法论/理念,例如议题网络、共建式慈善(Collaborative Philanthropy)、集合/联合影响力(Collective Impact)。“单打独斗”仍是民间组织回应社会问题的行动常态,而“合作”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我们需要推动更多的协同行动。
——北京银杏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
那跨组织合作具体长什么样?在现场,来自北京晓更助残基金会的副秘书长梁志图带来主题为:“共筑基石·“融合中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联合之路”,为在场伙伴分享了融合中国的网络历程和经验。首先,晓更助残基金会和融合中国的发起都源于个体到家长们的互助组织,再从单个家长组织发展成为网络。家长作为心智障碍者最亲近的人,是最直接的相关利益群体,在该议题的社会倡导层面具有不可以替代的重要性。从长期来说,改善心智障碍者及其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比提升单个心智障碍者自身能力更为重要。而改变社会环境,要从改变家长群体开始——改变家长的意识与认识,让家长成为行动者乃至倡导者。于是在2014年,17家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共同发起融合中国心智障碍者家长组织网络,主张权利为本和联合倡导,并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陆续搭建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网络。从2016年开始,融合中国就持续打造了“成就阿甘梦”联合筹款品牌项目,旨在联合各地家长组织、家长互助小组建构更为多元化的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支持、志愿支持、以及社区支持,希望让社会更加关注心智障碍者群体的权利提升以及他们的家庭需求,同时基于项目开展公众教育,倡导政策改善、社会环境改变,以更好地促进心智障碍者的平等的参与社会及融入社会。在联合倡导中,包括社群动员、政策倡导和公众倡导。特别是在政策倡导方面,坚持社群赋能、多方动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联动机制三个核心策略。由部分决策委员会成员、专业支持者和家长代表组成政策倡导委员会。其中委员会是网络相对松散的常设支持工作组,为秘书处推动议题倡导提供支持。1)“联合倡导的家长自组织”为天然基因和使命定位;网络不是依靠强有力的枢纽组织“以大带小”式的发起召集,而是议题领域内伙伴机构共建发起。
——北京晓更助残基金会副秘书长梁志图
随后,来自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简称“致朴基金会”)秘书长杨国琼分享了乡村儿童美育网络的跨组织合作案例。国琼表示,我们所关心的美育,不仅是关于画画或艺术的,而是关于教育的理念和文化。它实际上是一个关于文化变革的挑战性难题,而不是一个单一产品可以解决的技术型问题,难以单靠一个机构或单一方面去进行改变,必须通过多方的合作。而在乡村儿童美育网络的发展历程里面,一直也是这样的一个脉络,有着很强的生长性和共创性。关于美育网络的发起及目标,其实一开始是从发起机构自身的需求出发的。在网络的萌芽阶段,大家聚在一起讨论每家机构和个人的参与动力和需求,发起机构一致认为自身非常需要学习,同时希望聚在一起更好地互相学习和交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2019年12月,致朴基金会与国内7家关注乡村儿童美育工作的公益组织联合正式发起乡村儿童美育网络,旨在通过网络机构的协作与联合行动,共同促成乡村儿童美育实践的专业发展与资源整合,并联合多方力量共同发声,传播美育理念,促进公众参与,倡导一个更加有利于乡村儿童美育发展的生态环境。(以上摘自《乡村儿童美育网络:合作是如何发生与促成的?》点击题目即可跳转阅读)与融合中国一样,美育网络也是去中心化的状态,非常重视每一个人的参与和共创,从而形成高质量决策。几乎每次的会议都邀请了专业的协作者,基本上也是善导在进行协作,会议不会由某一个机构主导,所有成员共享权力,共享信息。在过去几年,美育网络的工作主要围绕着:人员的专业发展,活动的联合发声,各种的资源整合,还有不同行业间的研究与交流等等。回到需要聚焦解决的问题上,大家也会持续从网络所做的事情中感知问题与目标,并动态调整。其网络在生长过程中,成员们也会慢慢感知到一些共同需求,从而形成不同形式的合作。这些合作可以帮助大家共同应对挑战,满足各自机构需求,从个体层面超越到更大层面。期间,国琼也分享了自己对于网络推动者的角色的理解。推动者有多重角色,但有四个是比较关键的:第一网络里面的推动者需要召集领域中对的机构和同伴,找到有意愿和有能力一起合作的人,让更多新的力量涌入。第二则是帮助成员间培育信任,因为在任何合作中,培育彼此互相信任都是至关重要的。国琼认为协作者这一角色也可以帮助达成,但要清楚协作者并不能时时刻刻进行陪伴工作,推动者在这个过程里面需要承担更多的职责。第三“嗡嗡作响”。作为网络的推动者,需要分享信息和权力,营造无中心化的参与环境,不时地发出声音,感知彼此存在,创造参与机会,帮助成员找到主体感和拥有感。第四积聚小胜,建立信心。在网络发展初期,大家聚集在一起很容易,但也很容易各自散开忙于个人事务。这个时候,作为推动者,则需要帮助大家建立共同做事的信心,开展一些灵活小行动,让大家看到集体合作也能有成果,也需要长期支持成员们,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和大家一起面对,给予大家信心。致朴作为网络里重要的推动者,我们会去做那个托底的人。在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会给大家信心,跟大家在一起,也愿意持续 10 年地去支持。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国琼
过去一年,善导通过不同的实践行动,通过协作和对话的方法,进入到具体问题的解决场域,包括与一些议题网络的合作,培养议题协作者和协作式领导者等等,更好地发挥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共同体的形塑》这一报告手册则集合了这一年来的实践思考和经验梳理。这一环节,善导公益发展总干事陈志君从一个实践者以及协作者的视角,向大家简要介绍了报告手册的主要内容,以及善导对跨组织合作的一些观察。在一开始,志君运用了“地图”的说法做了比喻,地图对我们的意义在于帮助建立方向感,从而开展更有意识的探索。而为了更好地回应社会问题,我们需要多一张地图,期望是一张“城市地图”,里面描绘了各组织间的联系,地图能让大家在未来行动中,更有针对性地认识和定位自己,推动更有目的性的合作。可是,事情怎么做?问题如何解决?到了今天,我们可以有一个全新的关系,或者是一个更平衡的关系,让一群人走在一起,形成一个可持续的集体智慧。志君也坦诚,在过去一年和不同网络与机构的访谈和对话中,发现很多时候,当一群非常有意愿的人走在一起,也没有办法凝聚共同意愿,反而产生更多冲突。所以合作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头脑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性问题,并且高度依赖于关系的构建,需要在关系中形成和完成,并且需要深入考察和化解各种隐性关系的阻碍,才能实现真正深层的合作。实际上,合作存在多种形态,分别为意识到彼此可能在一个“圈”中的“社交网络”、为彼此提供信息的“协同”、通过共享信息和资源回应共同面对的问题的“协调”、共享资源甚至主动投入资源的“合作”、最后还有为回应问题和抓住机遇,创建出高度相互依存的系统,甚至让渡自主性的“合并”。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复杂度的意图、能匹配的资源以及合作的意愿度来选择相应紧密度的合作形态构建合作关系,没有必要一味追求紧密。接着,志君还跟现场分享了通过观察不同合作案例,使用组织发展三角模型所总结的九大合作的成功要素,当中他个人认为四大关键要素包括:1)通过联合行动取得小成就,例如联合筹款,让大家看到合作的效果,找到循序渐进的行动节奏,产生合作动力;2)营造清晰化的、有价值感的关系。成员们有清晰的角色感,所贡献的与自身的业务或组织使命能够关联;3)兼顾人和关系发展的工作方式。它可能不是一件特别需要用力的事情,只需要在一些事情上有积极推动的观念。例如在日常开会中,我们可以用 75% 的时间讨论事情,然后用25% 的时间建立关系、反思学习和互相反馈;4)持续的身份认同和方向的塑造。合作可能是一个需要持续巩固意义的过程,工作开不开心?我有没有学习新的东西?我能不能打开自己?以及在议题里面,自己能否找到所擅长的角色等等,这些对行动者来说,其实是综合性的寻找意义的过程。最后,从善导近年的工作中,我们也发现了关于催化合作的三个催化剂:包括对话、协作式领导力还有议题协作者。每个合作都有自己的生长的样子,没有固定的规律,但如果导入这样的催化剂,便有可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合作成功的要素。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对话,让彼此站在一个集体的高度,以“我们”的方式而非以“我”的方式来进行思考。还有议题协作者们,长期关注议题领域,关注领域内对话和关系的构建,为一些重要的思考和决策过程提供协作,让人们真正地凝聚在一起。所以议题协作者是议题领域中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一股重要的支持性力量。(延伸阅读:《拨云雾,见星空|协作式领导力实验室二期》)合作过程中特别关键的其实是做人的工作。很多行动者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一个事情,如果把人都牺牲了,那么这个事情有可能就不可持续。
——善导公益发展总干事陈志君
合作可以带来好处,但也可能存在困难和风险。这次交流会分享的目的并不是强调一定要合作,也不认为单独推动就不对,重要的是以开放态度,通过不同的交流和思考,最终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推动路径。在现场分享和对话交流中,也让很多的伙伴获得了新的认识和思路,了解到跨组织合作的更多可能性:???? “今天分享里有提到合作的前置条件是共同的目标和愿景,这帮助了我回看过往工作场景,识别一些在这个框架里面的合作伙伴。不同的合作形式其实是实现不同程度的目标。那基于想要实现的目标,我们想要构建什么样的关系和生成什么样的结构?启发了我之后跟不同的对象进行合作。”
???? “分步稳走不扑街,带上三角聚合作,议题高度比翼飞。耶!”(释义:不要急,分步骤走比较不会扑街。三角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谈合作。站在议题的高度,我们更容易比翼双飞。)
???? “我们都有着一样的利益共同体,但每一个社会问题的解决不仅仅依靠一个角色,或者一个群体的角色,可能还会涉及到更多议题的伙伴。而对于合作的成效,我们还需要考虑对于回应社会突发事件的组织能力的培养。”
???? “今天谈到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对推动者而言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去关注合作的参加者,了解她们是怎么想的。”
???? “一个机构能做的东西极为有限,这次交流会过后我其实有了新的思路,我也开始有信心拉动更多的资源去做更多的东西。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公益并不是一个人做很多,而是很多人做一点点。”最后再次感谢共同支持此次交流会的参与者、蛇口基金会工作人员Miki和摄影志愿者胖球、Impact Hub深圳和全体工作人员。
